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无锡转型启示:回归实体经济的初心

无锡关注长三角2019-12-28 阅读:6568

在无锡的主要经济指标中,人均GDP最为显眼。

2018年无锡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是江苏第一,全国大中城市排第二,仅次于深圳。这固然与分子大、分母小有关,但背后则是人口结构优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根据无锡统计局2019年统计年鉴,无锡常住人口从2013年的648.41万增加到2018年的657.45万,5年间也就增加了9万人。因此,无锡统计局副局长杨晋超特地指出,人均GDP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不适宜在观察区域经济时过度解读。

目前各地人才优惠政策不断出炉,待遇是留住人的因素之一,而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产业。近些年来,无锡的物联网、软件外包、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具备明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些产业有明显的高附加值和高待遇特点。因此,人才进入无锡具备了“稳增长、高质量、留得住”的特色。

从全市层面看,涉及到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领域,无锡人均指标具备显著优势,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公务服务覆盖,较高的人均单项指标也提升了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符合了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趋势。所以,无锡进入500强排名的企业数量在江苏排名第一。

这些迹象显示出,无锡经济能够引领苏南经济的复苏,不是靠行政合并和人才争夺,不是依靠大投资拉动,而是依靠深厚的工商业传统和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内生动力。

无锡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

步入新世纪以来,无锡的发展经历了3个关键节点。

一是进行区划调整,在江苏省内第一个成为没有县的设区市;二是太湖蓝藻危机,影响到居民用水,触发对传统苏南模式的反思;三是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

无锡经济有过一段徘徊期。但从2015年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后,根据城市的发展历程、禀赋条件、功能定位,研究并确立了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无锡意识到了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乡镇企业发源地的本质,回归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

一位无锡经济学者指出,徘徊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无锡过于强调三产,但从实践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过度强调第三产业,会加速两极分化的趋势,不利于中产群体的形成。工业制造业能提供稳定的就业,这一内生动能的增强会形成趋势性,形成有预期的中产群体。

此外,无锡本轮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外资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不大,这与当地强大的龙头企业和制造业配套紧密关联。

比如,位于江阴的某特钢企业,已在发展中成为了世界上少数能向高端汽车等终端应用提供材料的上游企业。因此,诸多配套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或在无锡加大投资或不断到无锡落户,这非常有利于高质量外资进入和发展,有效降低了外向型经济的候鸟效应。

这是无锡引领苏南经济复兴,成为长三角经济转型重要样本的内在因素。

如何坚守实体经济

对无锡来说,下辖的江阴市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拥有无锡仅有的两家千亿级企业。

江阴是中国工业经济第一县,有上市公司4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上市公司总数和募集资金总量均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江阴工业经济具备“本土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规模企业为主”的特点,因此也就形成了基础牢固、活力强劲、支撑有力的经济发展基本面。

具体看江阴发展工业经济的做法,对传统产业而言是执行优化,提高质量促转型;对新兴产业而言是壮大,发展增量调结构;对落后产能则进行淘汰落后,去除存量优化环境。

在政策引领方面,江阴自2016年开始,就设立了“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并先后出台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降本减负32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一系列政策,且每年对政策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和调整优化。

江阴一位市委常委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指出,坚守实体经济关键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当前做的一个点就是扩展新空间,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当前,江阴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政府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探索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化解要素资源和优质企业的错配问题,建立起以单位资源产出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无锡上下一致认为,当地优势产业正向中高端迈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