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室内,熙熙攘攘。有的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说话,有的大喊着“救命”,想要跑出医院,还有的被爸妈抱在怀里,满眼期待地望向诊室。从诊室走出来后,有的父母蹲在门口大哭,有的拽着孩子赶紧离开,还有的俯下身紧紧抱着孩子。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医院的儿童精神科时看到的一幕。记者注意到,不少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的患儿,考试分数波动大、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是他们倾诉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至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多名医生告诉记者,我国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正逐年递增,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情绪问题为主诉来就诊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儿童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之一。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及早发现、有效干预?
“在马路上走的时候,常常希望被车撞死”
“我在马路上走的时候,常常希望被车撞死。”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心理科候诊室,正在等待复查的小鹿悄悄对记者说。
小鹿正在读初中一年级,因厌学、沉迷网络游戏,已经半个学期没有去上学了。“记性差、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爸妈不满意”“学校生活太枯燥,不开心”……一系列负面情绪萦绕在小鹿的脑海里。她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宵玩网络游戏,白天拉上窗帘睡觉。父母说服她来心理科就诊,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
“我们经常会碰到儿童青少年患者,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这几年在逐渐升高。”这家医院心理科的主治医师告诉记者,他目前接诊过最小的孩子才4岁,有一次被幼儿园老师批评后突然情绪崩溃了,哭着回家后反复说是自己不好,此后变得非常胆小也不愿意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相比于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症状更加隐秘,最先被注意到的也许不是孩子的情绪异常,而是躯体不适。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会表现出各种疼痛,如头疼、牙疼、眼睛疼、肚子疼以及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但是做各种检查却查不出问题。
这名主治医师曾接诊过一个10岁的孩子,频繁头疼却没有查出器质性问题,后来在诊疗过程中孩子告诉他,只要自己头疼,爸爸妈妈就会更关心自己,也不用学习了。“头疼是这个孩子在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焦虑、抑郁情绪时,下意识通过疾病作出的表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纹告诉记者,全生命周期都可能发生心理问题,只是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孩子的语言能力远没有成年人那么发达,就算语言能力跟上了,思维层次也不如成年人,在成长的早期,小朋友不太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需要大人帮他讲出来,他才会明白“哦,原来这种感觉就叫做生气”。
有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会发生自伤行为。一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016年至2018年急诊科收治的217例自杀患者中,未成年人达15.2%。有业内人士透露,急诊科收治自杀、自伤的未成年人,年龄中位数仅13岁6个月,有的使用利器,更多的是吞服大量药物;也有一些和家长、同学发生争执,一时想不通直接采取极端行为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良介绍,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还有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在初中生、高中生人群中多见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抑郁加躁狂更迭的情绪,有时候会沉默不语,有时候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因周围人过激的言语,突然产生冲动的自杀行为,也有一些人会认为表达“我要去死了”是一种姿态。“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