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无需预约自行登记 看剧观展运动自习 高校“打卡游”,还能这么逛

国内2024-04-01 来源:北京晚报阅读:122088

自行登记报备,甚至无需预约,刷身份证即可。近来,多所在京高校陆续宣布,面向社会开放校园。只需简单的操作,校外人员就能便利入内,感知高等学府的魅力。

  记者发现,一些已经打开大门的高校,“共享”的不仅仅是校园美景,特色场馆也同步开放。惠及市民游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讲解员正为观众讲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一对父子正在参观。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有隔板有电源的自习区域很受欢迎。

 博物馆

  志愿讲解打造公众科普教育阵地

  “大家来找一找,这些昆虫里面,有哪只其实不是甲虫?”

  “这只巨腿螳的捕捉足非常醒目,像椭圆形的叶片。但里面并不是肌肉哦,遇到敌人的时候,它会把腿举起来展示,好像在说别惹我,我可是大块头!”

  下午4时许,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植保楼的昆虫博物馆内,讲解员张之裕带着二十多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津津有味探索“虫学”奥秘。

  本月初,中国农业大学向公众开放,其昆虫博物馆也同时开门迎客,吸引了大批感兴趣的市民。几个周末过去,这份热闹人气有增无减。有家长称,自己是提前十来天预约的,“本想上周就来,没约到名额。”

  被观众团团“包围”的张之裕,长着一张娃娃脸,去年才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别看他入校时间不长,爱好昆虫却有9年历史,讲解起来热情洋溢,头头是道。队伍中有几位同样喜欢“虫子”的小朋友,和他积极互动,抢着回答问题,家长们也听得十分认真。馆内值班的志愿者刘同学介绍,观众可搜索“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公号进行未来一个月内的预约。开放时间为每周六、日两天,各安排四场讲解。

  根植于深厚的学术文化土壤,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伴随越来越多校园向社会敞开大门,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也成为惠及广大公众的科普教育阵地。

  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南门入内,走上几分钟,“世界语言博物馆”银色标志,出现在身旁红褐色砖墙上。作为语言主题博物馆,这里因别具一格的展示、丰富的互动性装置,在社交平台上被频频提及。

  受场地局限,博物馆的内容陈设分布在1、2号两座馆体内,划为溯源、倾听、言说、书写、教育、传播、服务、探索八大模块,路径较为狭长。而漫步其间,恰好令参观者得以按由远及近的时间脉络,沉浸式感知语言发展历程。

  “世界上有7000多种语言,有文字书写符号的近4000种……哇,这么多!”展板前,一个小男孩仔细读着说明。身旁父亲轻声告诉记者,去年底在公号上看到,北外校园开放,刷身份证就可入校。今天有空特意带孩子转转,惊喜地发现还藏着这样一座博物馆。“认真读下来很长知识,演讲体验、同声传译体验这些互动设备也挺有创意。”

  前台值班的大二学生张心蝶介绍,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10:00-16:30,目前有30多位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志愿者轮流值班。超过10人的团体参观,还可以预约讲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