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春风劲度 再敦其煌——“跟着课本读中国”之甘肃篇

国内2024-11-07 来源:中国教育报阅读:126912

飞机左翼划过祁连山脉,抵达河西走廊西端的绿洲。

  这里是敦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伟大的丝绸之路涵养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在漫长的历史尘烟中,敦煌以博大的胸襟,繁育出文明融合之花。当戈壁的风沙吹过阳关时,当鸣沙山的落日洒下金黄时,当记者第一次凝望莫高窟美丽的壁画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敦煌凝结着跨越千年的美,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把璀璨的敦煌文化讲给孩子,讲给下一个千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随课本走进敦煌。

  华戎所交一都会

  敦煌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腾腾的合汁开始的。羊肉汤、肉丸、夹沙和多种配菜汇成了一碗鲜香扑鼻的敦煌合汁,碗中风味兼具游牧民族的奔放与农耕社会的精细。恰如两千多年来,兼收并蓄、和合万物造就的“世界的敦煌”。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的“凿空之旅”让西域正式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为了更好地守护西域,汉武帝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设立玉门关与阳关。两关南北呼应,构成了河西走廊西端的两扇大门。玉门关与阳关作为西汉正式政区的最后关口,既是经商行旅的必经之地,又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当记者穿过风沙,终于抵达阳关烽燧,两千多年前吹过张骞脸庞的风似乎吹到了今天。敦煌似乎有一种魔力,一旦身处其中,就可以穿越到古丝绸之路的光影之间。

  身处连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敦煌就像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个十字路口。它见证了阿拉伯的天文、历法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向世界。来自中原的儒家与道家文化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敦煌汇聚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一个缩影。

  初识敦煌,如见故人。厚重灿烂的敦煌与孩子们之间其实没有隔膜。当我们打开统编语文教材,慷慨雄浑的边塞诗总能把我们带回千年前的敦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敦煌东街小学教师殷晓亮说,每当学到《凉州词》和《送元二使安西》时,她总会带班上的孩子一起来到玉门关和阳关。“孩子们到实地体验之后,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心境的把握会更加深入。”

  来自安徽合肥南门小学的学生金熙研报名参加了敦煌研学团。从参观阳关博物馆,了解长城和丝路文化,到学习汉代礼仪,体验古代文化的庄重与典雅,从办理通关文牒,感受西行阳关的豪迈气概,到徒步古阳关遗址区,探寻历史的痕迹,每一步都是对文化的深入体验和感悟。“研学虽然只有短短七天,但我已经对敦煌深深着迷了。我希望将来长大了可以学习更多敦煌的文化,把它传承下去!”金熙研说。

  阳关景区接待部副主任康辉介绍,经过多年精心打造的阳关研学基地,创设了体验馆、敦煌古代军事文化展、丝绸之路农耕展,并研发出多项研学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体验敦煌文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