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们健康长大,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我心里就暖暖的,充满了力量。”——这句藏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晨光里的话语,在项慧玲十九年的日常工作中始终真切地舒展着。
项惠玲是福利院的主管护师,也是孩子们口中的 “项妈妈” 。自2006年9月进入儿童福利院工作起,她一直细心呵护着200多个“折翼天使”的童年:从为早产儿修剪指甲时屏住的呼吸,到给术后患儿喂饭时倾斜45度的汤匙;从技能竞赛场上精准操作的指尖,到深夜病房里轻掖被角的掌心,十九年的守护,早已超越职业范畴的“照料”,成为社会文明在细微处的具象——当一个人把他人的生命重量,活成自己的日常刻度,这份坚守便成了丈量人性温度的标尺,在时光里沉淀为动人的社会暖流。
春风化雨,以爱护佑生命之光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童年都值得守护。” 项慧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说的时候眼里带着笑意,而这份珍视,也早已化作她日常工作中的习惯——吃饭时盯着挑食的孩子把青菜咽下去,嘴上说着“多吃长高高”,眼里却藏着哄劝的温柔;谁闹脾气抹眼泪了,立即蹲下身,轻拍其后背:“告诉项妈妈,是不是有小烦恼呀?” ;哪个孩子发烧,她的折叠床就搬到那个房间角落,夜里每隔两小时摸一次额头,被子掖了又掖。孩子们说“项妈妈是超人”,其实她只是把每个“小事”都当成“大事”,用“妈妈”的身份守护着,不声不响。
这些藏在时光里的细碎关爱,在一个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里更加清晰。薇薇刚到福利院时才1岁,因为脊膜膨出要去上海做手术。项慧玲主动请缨陪护,手术当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一直坐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看到薇薇身上插着各种管子被推出来,项慧玲鼻子一酸,眼泪掉得无声——那是心疼,也是悬了一天的心骤然落地的失重。术后的薇薇只能侧卧或俯卧,怕孩子不小心碰到伤口,项慧玲就支个小床守在旁边,一个月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成成刚来时更瘦小,早产的他只有1公斤重,像只没长开的小猫,闭着眼静静躺在保温箱里。常规奶嘴太大,项慧玲就用滴管喂,哪怕半天才能喂下5-10毫升,也从未有过半分急躁;最小号的尿不湿不合身,她便找来纱布,一针一线缝成合身的尿布。看着保温箱里的小生命一点点长大,项慧玲说:“那点甜,能把所有累都冲掉。”
在项慧玲看来,她的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把爱、责任与尊重,融进了喂饭、穿衣、掖被角的每个瞬间里,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被呵护的安稳里,慢慢长出飞翔的勇气。
匠心传承,以技为桥点亮未来
儿童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困境儿童筑牢成长防线,更以制度温度丈量着社会进步的刻度。项慧玲的工作,正是这道防线中最坚韧的纤维之一。
作为主管护师,项慧玲深知:真正的守护,既要以爱为底色,更需以技为骨架。因此,她长期精研培训课程,每日坚持自学,在婴幼儿照护、卫生保健、应急处置等领域持续精进。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守护”从朴素的善意升华为科学的保障。
凭借精湛技艺,项慧玲先后斩获过浙江省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职工组第一名、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孤残儿童护理员赛项职工组个人二等奖、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及团体二等奖,并获评第二届 “杭州民政工匠”、第三届 “杭州发改农林工匠”等。
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她拓展守护边界的见证。正如其所说:“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精进,更体现在情怀的传递。”去年,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项慧玲带领全院实施“强鹰计划”,备课、讲授、分享,将十九年经验倾囊相授。
如今,项慧玲所在的组别守护着全院护理等级最高的39名重残孩子,从吃饭睡觉到翻身擦洗,她和同事的日常是永不停歇的爱的奔忙。当被问及何以坚持时,项慧玲笑容温煦:“我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接触的工作。” 这份初心如磐,在岁月里生长为不可动摇的使命。